读读《礼记·曲礼上》
成人礼以及取名字的规矩
(原文)
名子者不以国,不以日月,不以隐疾,不以山川。
男女异长。男子二十,冠而字。父前,子名;君前,臣名。女子许嫁,笄而字。
第一段话:怎么给你的宝贝起名字?
小孩子出生,名字该怎么起?中国人有许多讲究。古人说:“名子者不以国”。起名字不要叫国名,秦国人给孩子起名,不叫秦;赵国人给孩子起名,不叫赵,齐国人给孩子起名,不叫齐。赵也是国名,秦国人可以用赵起名子,赵国人不可以用赵做人的名子。现在起名字,依然墨守成规。我们是中国人,名字叫某某中、某某华的人,是有的。但是起名叫“中华”,就不合适了。起名子“不以日月”,没有人叫太阳,也没有人叫月亮。(少数民族可能有。那也是一种文化)武则天给自己取名叫“武曌”。这个“曌”字,有日,也有月,这是她自己造的,空前绝后。后人能不能用她这个字起名字?没有人说不行,但有些别扭,有些夸张。起名字“不以隐疾”。“隐疾”就是不能告诉别人的病。瘸子,不称自己为瘸子;瞎子不称自己为瞎子。人家叫他某瘸子、某瞎子,那是嘲笑,但不是他的名字。自己也这样称呼自己瘸子、瞎子,那是自嘲。晋公子重耳胼胝,这是他的隐私,重耳不会用胼胝来给自己取名字。曹共公,不知好歹,非要窥探重耳的隐私,结果引来了灭国之灾。起名字也不要用山川命名。中国人,没有人叫泰山,也没有人叫华山。(外国人到中国来,胡乱给自己起中国名字,也许有可能)现在人用山川起名字,似乎也无所谓了。叫黄河的人有,叫长江的人也有,但名字里的长江、黄河已经不是河流的概念,而是一种文化符号。
第二段话:“男女异长。男子二十,冠而字。父前,子名;君前,臣名。女子许嫁,笄而字。”
男孩女孩要分开养。孩子刚生下来,三岁以前,不分什么男女,男孩女孩都娇嫩的很,宝贝的很,一样地养育,一样地呵护,一样的精心。三岁以后,到六岁,是男孩女孩开始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,此时男孩女孩就要分开养。不是分地方养,而是分不同的方式养。男孩子有意培养他的勇敢,坚强;女孩子当然也要学会坚强勇敢,更多的则是学会自立、自爱,自强。男孩穿男孩的衣裳,女孩穿女孩的衣裳,男孩子不留长头发,女孩子也不要把头发弄得短短的。角色认同的养成非常重要,这一关没有过好,就会出现女孩“假小子”、“大咧咧”的样子,男孩也会出现“娘娘腔”、“女性化”的现象,这样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造成不必要的障碍。贾宝玉从小生活在女孩子堆里,要他像一个普通男人一样挑起家庭的重担当家过日子,甚至是继承他的祖辈宁国公、荣国公的荣耀,上战场杀敌报国,那是不可能的,因此他会遭到父亲的毒打。
男孩子到了二十岁,就是成年了,就要举行成人礼了。男孩子举行成人礼的标志就是“加冠”。加冠,就是戴帽子。“冠者,所以别成人也……君子始冠,必祝成礼,加冠以厉其心。”[汉·刘向《说苑·修文》]古人的帽子就是“弁”。“弁者,古冠之大称。委貌缁布曰冠。”[《周礼·弁师》注]一般就是戴“缁布冠”。“缁”是黑色。“布”可能是丝麻一类的织物。《仪礼·士冠礼》:“缁布冠,缺项,青组缨属于缺,缁缡,广终幅,长六尺。”最早的弁缺项。帽子为什么却顶?因为古人留发,盘在头顶上。后来弁有了顶,用青组缨在下巴颏处打一个结。武士戴的弁是用白色鹿皮做的叫皮弁。
男子二十戴上帽子之后,还要给自己取一个字,就是在名字之外,再取一个别名。中国人的姓名,分为四部分。第一部分是姓,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都是姓。“姓,人所生也。”[《说文》]人是父母生养的,所以会有姓。“姓”与“氏”,不同。秦始皇姓赢,赵氏。“姓者,统其祖考之所自出,氏者,别其子孙之所自分。”[刘恕《通鉴外纪》]现在人说的姓,其实是氏。我们是黄帝的子孙,黄帝因长居姬水,以姬为姓。今天我们说的《百家姓》中,绝大部分的姓都出自姬姓。周、吴、郑、王、鲁、曹、魏、张等等,都是姬姓的子孙。正确的说法是姬姓,周氏,或者姬姓,王氏,姬姓赵氏等等。名字的第二部分,是你的字辈。何为字辈?就是你在家族中的序列。比如孔子子姓,孔氏是孔姓的老祖宗,然后一辈一辈地排下去。清道光十九年定十字(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):令、德、维、垂、佑、钦、绍、念、显、扬。你是第几代孔家后人,你名字中间的那个字,就是确定的,这就是字辈;第三部分中的那个字,才是你的名。如张三名字叫张某忠,李四的名字叫李某勇。张三的名字就是“忠”,李四的名字就是“勇”。古代人,尤其是汉代人多取两个字的名字。刘备、关羽、张飞,都是两个字的名字。两个字的名字,也能起到区分辈分的作用。《红楼梦》第一代宁国公、荣国公,一个名叫贾演、一个名叫贾法。区分辈分,就在于名字最后一个字,都是三点水旁。下来的一代改用三个字命名,比如贾代化、贾代善、贾代儒等等,他们的字辈就是“代”字辈。再下来一代人的“字辈”都带有反文旁,贾敬、贾政、贾敷等等。到了贾宝玉一代,就是玉字辈了,贾珍、贾琏、贾宝玉、贾环等等。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礼之后,还要在自己的名字之外再取一个字。这个字,就是你的别名,别号。这个别名、别号,不是乱起的。字与你的名密切相关。名与字有相补关系,相近关系,相反关系等。诸葛亮字孔明,亮和明,是相补关系。民国人物陈诚,姓陈,名诚,他的字,叫“辞修”,取自“修辞以立其诚”。白崇禧的字叫“健生”,崇禧不就是健康的诞生并健康的生长吗?民国人物程潜,自颂云,习惯称他为“颂公”。“潜”是潜藏,“颂”是颂扬,名与字是相反关系。于右任,原名伯循。古语说:“循循善诱”,因此他的字就是“诱人”,“诱人”的谐音就是“右任”,所以他有“任公”,或者“右任”老的称呼。此外在名字之外还有给自己取号的,于右任别署“骚心”“髯翁”,晚年自号“太平老人”。明末清初,著名的写意画家朱耷,自号“八大山人”,他给自己取的号多得难以计数。八大山人,又号雪个、个山 、入屋、驴屋、道朗,良月,号破云樵者等等,都是他,给自己取个号,一是附庸风雅;二是自嘲,自我调侃,起到表达心境、志向的作用。至于笔名,另当别论。人的名字,又叫本名、大名、学名、真名,以区分乳名。乳名是父母长辈取得,自家长辈自幼呼之,表达亲切和溺爱。你的名字是父母长辈叫的。在你的父母面前,你称呼自己的名字(包括乳名),在朋友之间则称呼字,不能直接叫人家的名字。大言不惭地直呼其名,实在不礼貌。如今的人,没有那么多讲究了,但是父母也把儿女的大名挂在嘴上,倒是有些别扭,感觉生分。父母还是直呼儿女的乳名更加亲切自然。
女孩子何时举行成年礼?不是二十岁,“女子十五而笄”,笄,就是把头发盘起来,用簪子固定住。女子定亲了,有婆家了,必须把头发盘起来就是“笄”,然后也要给自己取一个字,或者号。宋代词人李清照,给自己取号“易安居士”。秋瑾初名闺瑾,乳名玉姑,字璇卿,号旦吾、竞雄,自称鉴湖女侠。“笄”不是女子的专利, “笄,簪也。”[《说文》]男子戴弁都要“笄”。“皮弁笄。爵弁笄。”[《仪礼·士冠礼》]《淮南子·齐俗》说:“中国冠笄。”这是文明的象征。(锦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