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交接中的文明
2025-05-10 06:10:52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读读《礼记·曲礼上》

日常交接中的文明

(原文) 

水潦降,不献鱼鳖,献鸟者拂其首,畜鸟者则勿拂也。献车马者执策绥,献甲者执胄,献杖者执末。献民虏者操右袂。献粟者执右契,献米者操量鼓。献孰食者操酱齐。献田宅者操书致。

词典上解释人道主义说:人道主义是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。其实不竟然。近代学者傅斯年说:(中国)“春秋时人道主义固以发达。”此话说的有理。你看古人说:

“水潦降,不献鱼鳖。”“潦”读音(lǎo)就是雨水很大。雨水很大的时候,就不要去抓鱼鳖了。因为“天降下水潦,鱼鳖难得。”[《礼记正义》]下面一句话:“献鸟者拂其首,畜鸟者则勿拂也”,意思是,凡献野鸟时要扭转鸟的头部,以防其回头啄人;而献家禽时则不须如此。古人曾经过着渔猎的生活,捕食鸟类,饲养家禽,是正常的生活。鸟儿是野生的,你抓它,他会啄你,因此凡是献鸟的人,就要把鸟的头部扭转过去,以防鸟儿啄伤人。而捉拿家禽就不要这样做了,因为家禽是家养的,它不喜欢啄人。这两句话,都是对人的关照。具体地说就是对渔猎人的关照。

“献车马者执策绥,献甲者执胄,献杖者执末。”

这句话谈到献。“献”就是贡献、进献,上交。第一句说的是进献马车,第二句说的是进献甲胄,第三句话说的是进献手杖。

“献车者”就是贡献车子的人。“策”:指马鞭。“绥,车中把也。”[《说文》]这个把是用绳子做的,把绳子挂在车上,人就安全了,犹如现在的汽车安全带。所以这里的“绥”就成了车子的象征。进献车子的人,不用把车子拉进大堂上,只要把马鞭子和登车用的绳索献上就行了。“甲胄”就是盔甲,献盔甲的人,只要把头盔献上来就行了,无需把整套盔甲都拿到堂上来。“杖”就是手杖。献手杖的人,要拿着杖的末端进献。

上面这三句话是说“献车”、“献甲胄”、“献手杖”。现代人不好理解,这是干什么?其实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接。古人坐车,有的车子配备车夫,有的车子是需要自己驾驭的。所以儒家“六艺”中有“御”就是驾车这一行。比如主人叫你吧车子拿来,难道你真的把车子开进大堂上来吗?当然不需要,你只要把马鞭子和登车用的绳索拿来就行了。古代一套甲胄是很沉的,头盔可以代表整套甲胄,所以只要把头盔献上就行了。手杖是送给老人的,你拿起手杖的头部,那么老人只好去握手杖的尾部了,这给老人带来不方便,也没有礼貌。日常很多东西的交接,都有一个是不是方便他人受接的问题。年轻人之间,交接物品,可以老远地把东西抛过去,当你把东西交给人老的人时候,你老远地抛过去,那就是对老人的不尊重。所以交接要看对象,一切都有规矩,大家都按规矩办,大家都方便,都愉快,都能接受,不按规矩办,就会产生矛盾纠纷。

“献民虏者操右袂。献粟者执右契,献米者操量鼓。献孰食者操酱齐。献田宅者操书致。”

打仗就有死伤,就有俘虏。献俘就是打了胜仗的象征。献俘时主要抓住他的右衣袂就行了,就是说你控制住了他的右手,因为人大都习惯用右手,右手被控制住了,他就失去了反抗能力了。这叫抓住要害。“粟”是粟米,就是小米。“献粟者”就是交纳地租的人,周代种地有公田,有私田,私田打得粮食归自己,公田打得粮食要上交。来上交粮食的时候,献粟米时需手持契约的右半部分。“契谓两书一札,同而别之。”[《礼记正义》]古代行文,竖写,所以有左右之分。一份契约,分为左右两半,上面写清楚了各自承担的权利和义务。债权人持有左半部分,债务人持有右半部分。债务人前来缴纳粟米的时候,必须手持契约的右半部分,才能知道债务人是不是完整地履行了应尽的义务。“献米者操量鼓。”“献米者”就是前来缴纳米的人。他要亲自操作量器鼓。量器“鼓”是量米的衡器。“东海乐浪人呼容十二斛者为鼓,以量米,故云量鼓。”[《礼记正义》]你来交米,你自己去量,就是你自己称好来上交,该缴纳多少就要缴纳多少。“献孰食者操酱齐。”进献熟食的时候,需要搭配酱料和腌菜(酱齐)。这也是一个对人是不是尊重的问题,你把熟肉拿来了,就叫人家这样吃吗?没有配料吗,没有酱菜佐料吗?有熟肉,有配菜佐料,这才是完整的,一次进献。“献田宅者操书致。”献田地、房产的时候,携要携带文书。什么是“书致”?“书致”就是把田宅的尺寸大小刻在版上。“献田宅”就是向有功之人颁布田宅的奖赏, 你只要把有关田宅的“书致”拿来,交给他就行了。

《礼记》是周人制定的礼仪。周人生活在公元前十一世纪,距今三千年,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,一切行动都是有规矩可循的,物品的交接,都有规矩,有章程,有习惯,有尊重。这就是人道主义,就是文化,就是文明。就是文化发展到了较高级的阶段。(锦云)吃韩餐血色文明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