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序》赏读·杂事四(七十八)
何谓“成见”?
(原文)
魏文侯弟曰季成,友曰翟黄,文侯欲相之而未能决,以问李克。克对曰:“君若置相,则问乐商与王孙苟端庸贤?”文侯曰:“善。”以王孙苟端为不肖,翟黄进之;乐商为贤,季成进之,故相季成。故知人则哲,进贤受上赏,季成以知贤,故文侯以为相。季成,翟黄,皆近臣亲属也,以所进者贤别之,故李克之言是也。
魏文侯的弟弟叫季成,他的朋友叫翟黄。魏文侯想在两人中选丞相,一时很难确定选谁?便去问李克,到底选谁好呢?李克说:你要选丞相,可以问问他们,乐商和王孙苟端哪个贤就行了。”魏文侯说:“好吧!”结果,魏文侯认为王孙苟端不好,因为是翟璜举荐的,(朋友举荐的,当然不如弟弟举荐的好);他认为乐商好,因为是季成举荐的(亲弟弟与自己当然要亲一些,所以还是选乐商好)。因此魏文侯任命季成为宰相。季成、翟黄这两个人都是近臣。如果选贤,就要看看他们能够举荐贤人了。因此说李克的话是对的吗?
这个故事见于《吕氏春秋·离俗览 举难》卷十九 “言人不可不慎。季成,弟也,翟璜,友也,而犹不能知,何由知乐腾与王孙苟端哉?疏贱者知,亲习者不知,理无自然。自然而断相过,李克之对文侯也亦过。虽皆过,譬之若金之与木,金虽柔犹坚于木。”意思是:凡是说话能令国君听信的人,谈论别人就不能不慎重。季成是文侯的弟弟,翟璜是文侯的朋友,而文侯对着两个人还不能了解,又哪里了解乐商(乐腾)和王孙苟端呢?对疏远轻贱的人了解,对亲近的人却不了解,显然不会有这样的道理。没有这样的道理却要以此决断相位,这就错了。李克同答文侯的话也错了。就好像金属与木材,即使金属柔软但还是比木材坚韧。
对身边的人很不了解,不是身边的人反倒更加了解,这是什么道理?这是因为自己身边的人,不是亲属,就是故旧,利益相关,即使意见不能完全一致,也因为种种关系,不得不听信之,因而很难客观地去观察他,了解他,评价他;而如果他不是身边的人,那就放下了个人的喜好和利益,则比较容易冷静的观察他,客观地认识他,中肯地评价他。所谓成见,就是固定的,不变的看法。“成见”可能是自己形成的固定两看法,也可能是受他人影响而形成的看法。听信近臣的话,就是在选人上抱住成见。魏文侯选宰相,不要只去问他的弟弟,也不要只问他的朋友,不要抱有成见,要广泛地征求意见,多方听取意见才是正途。选贤任能,与之关系好的人的意见要听,与之关系不好的人的意见也要听。各方面的意见都要听,才能相对客观,相对中肯,相对可靠。近臣的话,听不听?当然可以听,但不是全听全信,而是分析之明辨之。用人尽量做到客观公正。(锦云)楼胜率比干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