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序》赏读·杂事四(七十九)
霸业与用人
(原文)
孟尝君问于白圭曰:“魏文侯名过于桓公,而功不及五伯,何也?”白圭对曰:“魏文侯师子夏,友田子方,敬段干木,此名之所以过于桓公也。卜相则曰:‘成与黄庸可?’此功之所以不及王伯也。以私爱妨公举,在职者不堪其事,故功废,然而名号显荣者,三士翊之也,如相三士,则王功成,岂特霸哉!”
孟尝君名田文,是战国四公子之一,齐国宗室大臣。齐宣王时担任宰相,封于薛(今山东滕州东南),号靖郭君,广招门客,有食客三千。白圭,名丹,字圭。魏惠王属下为大臣,善于修筑堤坝,兴修水利,有经商的才能,有“商祖”的称誉。孟尝君问白圭:“魏文侯名过于桓公,而功不及五伯,何也?”魏文侯这个人,名气大于齐桓公,但是他的功劳不及“五伯”这是为什么?“五伯”就是“五霸”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虽在僻陋之国,威动天下,五伯是也……故齐桓、 晋文、 楚庄、 吴王阖闾、 越王勾践,是皆僻陋之国也,威动天下,强殆中国。”荀子说的“五伯”就是指的这五个人。
白圭回答说:魏文侯拜卜子夏为老师,与田子方为友,敬重段干木,这是他能够超过齐桓公的地方。(卜子夏是姓卜,名商,字子夏。春秋时晋国人,孔子的学生,“孔门十哲”之一。曾作过鲁国太宰,孔子死后,他来到魏国的西河讲学,授徒三百。魏文侯以他为师)田子方姓田,名无择,字子方。他是儒家学者,是魏文侯的友人,拜孔子学生子贡为师,于道德学问闻名于诸侯。魏文侯曾慕名聘他为师,执礼甚恭。段干木,是晋人,孤傲不出。与田子方、李克、翟璜、吴起等人都居住在魏国。李克、翟璜、吴起等人都成为将军,唯有段干木守道不仕。魏文侯登门拜见,段干木翻墙逃走。魏文侯说段干木:“干木富乎义,寡人富乎财。势不若德贵,财不若义高。”有这样多的名人来辅佐魏文侯,这方面就超过了齐桓公。
卜相则说:“公季成和翟璜两个人谁更适合担任宰相呢?”他的意思是:选择谁都可以,但是选择谁魏文侯都不可能实现王霸之业。因为,魏文侯在用人方面,以私爱代替了公举,言外之意就是:公季成和翟璜两个人,能够成为宰相,都是因为魏文侯个人喜欢他们的缘故。如果在职者,不能担负起责任,那么选谁当宰相,都没有好的结果。然而魏文侯名号显荣的原因就是因为:他的手下有卜子夏、田子方和段干木,因为有了这样的三位贤士的辅佐,魏文侯才获得了较高的声誉。然而,由于魏文侯在选择相国时人用自己喜欢的人,未能充分发挥三位贤士的作用,所以他不可能达到与五霸相当的地位。如果选用了子夏、田子方和段干木其中的意味,魏国的霸业必定成功。
能不能成就霸业,第一看佣人,用人不对,用人无能,霸业难成;第二,要看时机,也就是说要看环境和机遇,环境有利,机遇正好,你才能成就霸业;第三,要运筹帷幄,巧妙决策,在大的国际竞争纷纷乱乱的环境下,要以我为主,占据主动,广结朋友,因势利导,否则霸业难成。(锦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