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场上的仁义之举
2025-04-28 14:30:3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《新序》赏读·杂事四(八十五)

战场的仁义举动

(原文)

既而晋人之救郑者至,请战,庄王许之,将军子重进谏曰:“晋,强国也,道近力新,楚师疲势,君请勿许。”庄王曰:“不可。强者我避之,弱者我威之,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。”遂还师以逐晋寇,庄王援枹而鼓之,晋师大败,晋人来渡河而南,及败,奔走欲渡而北,卒争舟,而以刃击引,舟中之指可掬也,庄王曰:“嘻,吾两君之不能相也,百姓何罪。”乃退师,以轶晋寇。《诗》曰:“柔亦不茹,刚亦不吐。不侮鳏寡,不畏强御。”庄王之谓也。

(紧接上文)

晋国人前来援救郑国。军队请求出战,楚庄王允许了。将军子重前来进谏:说,晋国是一个强国,而且他们从近道而来,装备都是新的,精力旺盛,而楚国则是一个疲惫之师。最好还是不要接战。楚庄王说:不可!如果遇到强敌,我就回避,遇到弱敌我就展示威力,那么楚国人怎样立于天下呢?于是楚国军队从郑国退军,去迎战晋国的军队。楚庄王亲自拿着鼓槌击鼓而进,大败晋军。晋国军队是南渡黄河而来,失败之后要渡河北去。士卒们争抢船只,用刀剑相互击打。(强行登船的人,被砍断手指)船上被砍断的手指头多得可以捧起很多。楚庄王说:我们两位君主不能相互商量,不得已以战争相见,(受苦的是老百姓)老百姓何罪啊!于是退师,让晋国人也退军而还。《诗经》上说:柔和而不忍气吞声,刚强而不露锋芒,这就是说的楚庄王啊!

楚庄王的做法,是从仁义道德出发的,两军对垒,需不需要展示仁义道德呢?答案是需要的。优待俘虏就是一项仁义之举;救治放弃抵抗的敌方伤病员也是一项仁义之举;可能的情况下埋葬敌方战死的士兵,甚至礼貌地安葬敌方战死的军官等等,宽大、优待起义投诚人员,都是战场上的仁义之举。战场上的仁义,也有用的不是地方的。宋襄公就犯过这样的错误,明明可以半渡而击,一鼓作气消灭敌人。宋襄公非要等到敌人过河之后才开始攻击,结果打了败仗,明明可以取胜的仗,却以失败而结束,这不是“蠢猪”吗!

战争的性质不同,对待敌方的策略也大不相同。春秋战国时期,楚国、郑国、晋国,包括所有的诸侯国,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,追根溯源他们都是兄弟。“春秋无义战”是就战争性质说的,诸侯们为了争夺土地相互攻杀,最受战争之害的是老百姓,战争中能够减少老百姓痛苦的仁义之举,又能减少双方的人员伤亡,其乐而不为呢?古今中外的战争都是政治的继续,只要能够争取人心,减少人民的痛苦,宽大优待起义(投诚)人员,包括局部的退让,撤退都是一种制胜的策略。(锦云)看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