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施与邓析
2018-04-04 09:09:49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惠施和邓析

读《荀子》第六章 《非十二子》之六

(峻岫)

不法先王,不是礼义,而好治怪说,玩琦辞,甚察而不惠,辩而无用,多事而寡功,不可以为治纲纪;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众;是惠施邓析也。

“法先王”就是依照先王的礼仪、法规、制度办事。“不法先王”就是不依照先王的礼仪办事。“不法先王”,就不是应当提倡的礼仪,不应该坚守的礼仪。“而好治怪说,玩琦辞,甚察而不惠,辩而无用,”那些“不法先王”,不守礼仪,喜欢奇谈怪论,玩弄词藻,且观察不够深入,不够实际,喜欢诡辩论,就是无实际用处的诡辩者。“多事而寡功,不可以为治纲纪。”“多事”就是喜欢造事,多方生事,屡屡挑起事端,招惹事端。那些诡辩者的一套理论不能用来治国理政。“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众。是惠施邓析也。”他们的理论,又好像有根有据,好像很有道理,很能迷惑人,很能愚弄人,就是说的惠施和邓析两个人。

惠施,又称惠子。战国中期宋国商丘人 ,惠施做过魏国宰相,是合纵抗秦的发起者和组织者。是中国古代“战国时期著名的诡辩学者。”[《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·下册》]是庄子的好友至交。《庄子·天下篇》保存惠施的“历物十事”,体现了他的思想。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是相对的,所以没有本质上的差异。他是“合同异”派的代表人物,他认为:“大同而与小同异,此之谓小同异;万物毕同毕异,此之谓大同异。”[《庄子·天下篇》]“其实际意义,在于企图抹杀新旧事物的矛盾对立。”[《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·下册》]惠施提出“毕同”的观点。他认为“天地万物,一人之身也;此之谓大同。”这样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统一起来。他更进一步推导出:“泛爱万物,天地一体”的观点。荀子反对惠施,是因为新旧,是非,香臭是不能抹杀的。“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”[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]。世间矛盾的对立统一,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。“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,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,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。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,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。”[毛泽东《矛盾论》]

邓析,春秋末期郑国人与子产同时,是“名家”学派的先驱,“名辨之学”的倡始人。邓析主张“两可说”,即“以非为是,以是为非。是非无度。”就是没有是非,模棱两可的诡辩论。著有《邓析子》两卷,一为《无厚篇》,一为《转辞篇》。他认为:“循名责实,察法立威,是明王也。”[《邓析子·无厚篇》]同时他又认为:“异同之不可别,是非之不可定,白黑之不可分,清浊之不可理,久矣!”[《邓析子·无厚篇》]他还说:“彼窃财者诛,窃国者为诸侯。诸侯之门,仁义存焉。是非窃仁义耶?故逐於大盗,揭诸侯,此重利盗跖而不可禁者,乃圣人之罪也。”[《邓析子·转辞篇》]荀子反对邓析子是因为邓析子反对儒家“法先王”的治国理念。邓析子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。提倡仁义,是因为有不仁义;提倡道德,是因为社会中经常出现不道德的现象。难道消灭了仁义,不仁义就自动消亡了吗?没有道德,就有道德了吗?难道践踏人性,就是人性吗?荀子的思想有局限性,惠施与邓析子的思想体系更芜杂,更混乱,有更大的局限性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