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序》赏读·杂事四(八十三)
怀柔政策
(原文)
昔者,赵之中牟叛,赵襄子率师伐之,围未合而城自坏者十堵,襄子击金而退。士军吏曰:“君诛中牟之罪,而城自坏,是天助也,君曷为去之?”襄子曰:“吾闻之于叔尚曰:‘君子不乘人于利,不迫人于险。’使之城而后攻。”中牟闻其义,乃请降。《诗》曰:“王犹允塞,徐方既来。”此之谓也。襄子遂灭知氏,并代为天下强,本由伐中牟也。
从前,赵国的中牟这个地方发生叛乱,赵襄子率领大军进行平叛。讨伐军还没有合围中牟城,而中牟的城墙就已经有十多个地方坍塌毁坏。于是赵襄子,鸣金而退。军官们问:君王发兵讨伐中牟,而他的城墙却自己坏掉了,这是天助我也,正是围歼中牟的大好时机,这时候将军为什么要退军呢?赵襄子说:我听叔尚说,君子不会乘人家不利的时候动用军队,也不逼迫到使人家陷入绝境。等他们修好了城墙再进攻吧!(这一观点,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,所谓“穷寇勿追”的意思。)中牟人见赵襄子如此仁义,因此就要求投降了。《诗经》上说:“王犹允塞,徐方既来。”就是周王的军队已经筹划好了,许国的军队就来投降了。(其实引用《诗经》中的这句话,文不对题。在能打胜仗的时候,一方自坏城墙,一方却要退兵,这就是穷寇勿追的意思。也就是说,赵国退兵就是要打让自己牺牲最小的仗;打让敌人输得心服口服的仗。结果中牟投降了,赵国不费一枪一弹,双方没有人员的牺牲,没有经济的损失,战争结束了。)
后来知瑶向韩、魏两国索要土地。(晋国“政出于大夫家门”,知瑶是晋国最为强大的卿大夫。知氏曾经率领晋国赵、韩、魏三家,攻灭范氏、中行氏。)韩康子听从了臣下建议,屈服于知氏,还送万家之邑给知氏。知氏又向魏氏索取土地,魏宣子也派人将万家之邑送给知氏。知瑶又派人向赵襄子索地,赵襄子则没有答应。(就是说:赵国秉承的是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。当赵国面对弱小的中牟的时候,他采取了怀柔政策,你的城墙坏了,我就退后一步;当敌人锋芒毕露的时候,对你无礼的、蛮横的讹诈和索取的时候,你就要针锋相对,战斗到底,坚持到底,不达目的绝不罢休!)于是曾经向知氏献地的韩、魏与赵联合起来,打败了知氏的军队。赵襄子又吞并了代国,终于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,这都是因为从讨法中牟的战争中获得了信心和力量。
从战争规矩上说,“穷寇勿追”是有条件的,“穷寇勿追”体现的是怀柔政策,也可以称作“怀柔策略”。战场上“怀柔政策”,有时候可行,有时候不可行。当我方强大,敌方弱小的情况下,为减少伤亡,减少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经济损失,可以对敌实施怀柔政策;当自己一方弱小,而敌方强大,或者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,你无法实施怀柔政策,只要不想投降,你就要把仗打下去,“宜将剩勇追穷寇!”抓住一切有利的战机,消灭敌人,战胜他,才能保存自己,获得战争的胜利。(锦云)嫂不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