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读《礼记·曲礼上》
礼贤下士
(原文)
故君子式黄发,下卿位,入国不驰,入里必式。君命召,虽贱人,大夫士必自御之。
故君子式黄发,下卿位,入国不驰,入里必式。“式”就是“式敬”,就是附身车式(轼。就是车前横木。)表达敬意。君王乘坐马车,看见街边的老人就要附身车轼,向老人致敬。“黄发”就是老人。“人初老则发白,太老则发黄,发黄弥老,宜敬之,故人君见而式敬也。”[《礼记正义》]君子要敬老,这是君子乃至于国人最基本的素养,一个不能敬老的社会,算不上进步的社会。“下卿位”就是君子在外出的时候,遇到卿,就要下车,表示尊敬贤能。“诸侯之上大夫卿。”[《礼记·王制》]“卿”是国家高级官员,(春秋时期的客卿,不一定有官职,但他们都是能人。)君王依靠他们管理国家。所以要尊敬他们。“入国不驰”,就是君王进入国门之后,马车不能飞驰。不能大模大样的扬长而去,要体现出爱民亲民的作风。“入里必式”。“式”就是车轼,俯身在车前横木上表达敬意。古代“二十五家为里,里巷首有门,”哪怕只有十户人家,也不妄、不假的表示敬意。不妄是不狂妄;不假,是不欺骗。“高贵者不一定聪明,低贱者不一定愚蠢。”因此“君命召,虽贱人,大夫士必自御之。”即便是君王召见下等人,大夫、士这一阶层的人,仍要需亲自出迎接待。这是对君王的尊崇,也是对下等人猜的重视。
这一段的中心意思就是敬贤,敬老。老人不一定就是贤人,但是老人都有经验,都有阅历,这是宝贵的财富,包括失败的经验,也是宝贵的,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吗!贤人在哪里?贤人在下面,你的臣子可能是贤人,将军可能是贤人,谋士可能是贤人;街道里弄里的普通人可能就是贤人。贤人你是看不出来的,必须礼贤下士,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你才能知道他是不是贤人,值不值得尊敬。贤人不看职位大小,高高在上的人,不一定就是贤人;满腹经纶的人,也不一定就是贤人;夸夸其谈的人,不一定就是贤人;只有德才兼备的人,才是贤人,才是能人。(锦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