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读《礼记·曲礼上》
三不祭
(原文)
餕馀不祭。父不祭子。夫不祭妻。
这里说的是古人的“三不祭”。
第一:“餕馀不祭”
“餕”:读音(jùn),“馂者,食馀之名。”[《礼记正义》]“余”就是剩余。“餕馀”,就是吃剩下的饭菜。“餕馀不祭”就是剩饭、剩菜不能用来祭祀。
这句话好理解。中国文化,敬畏自然,敬天、礼地,敬祖宗。敬天地,是因为,天地创造了世间万物;敬祖宗,是因为必须追根溯源,不忘根本。天地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,它就在那里,主宰着物质世界的一切。祖宗是人,是人就有生有死。祖宗死了,肉体已逝,称作“尸”。古人祭祀的时候,是要有个“尸”在酒席宴上接受祭祀的。这个尸,多半有他的孙子来担任。孙子代替爷爷来接受祭祀,合情合理。这样的祭祀后人对前人的怀念,又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表达。孔子说:“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”什么意思?你祭祀祖宗,就好像祖宗就在眼前,因此你要恭恭敬敬地祭祀他。任何的祭祀,都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完成的。因此祭祀就要恭恭敬敬地把洁净的食物,时鲜的果品,鲜美的酒浆,虔诚地奉献上,给“尸”享用。所以吃剩下的饭,就不能拿到祭祀的宴席上来。把吃剩下的饭菜拿来祭祀,就是大不敬,就是亵渎先人,就是侮辱先辈。
第二不祭,是“父不祭子”。老人先逝,这是一般规律。高寿的人去世,叫做喜丧,有些地方还要吹吹打打地“热闹”一番来。儿子(女儿)先死,父亲、母亲悲伤至极,白发人送黑发人,很悲哀,又很无奈,也很无助,痛苦心情,只有当事人,才能感受得到。怀念是肯定的,但是作为父母则不要祭奠儿子(女儿)。为什么不能去祭奠呢?因为祭奠都是后辈祭祀前辈,晚辈祭祀先辈。如果倒过来,父母去祭祀儿子(女儿)这不是加重痛苦,延续悲哀吗!做为逝去的儿女,他们的在天之灵,也不希望父母前去祭奠自己,他们希望父母好好地活着,尽快地从痛苦中走出来,保重身体,健康长寿,好好地活着。所以父母不要前往祭奠早逝的儿女。
第三句话:“夫不祭妻”。两口子,妻子先去世,做丈夫的,不去祭祀妻子的亡灵。庄子不但不祭祀妻子,反而“鼓盆而歌”。现在看来,这句话似乎太绝情,没有道理。夫妻其中一个先走了,另一个祭祀他,不是很正常吗?古人为什么这样说,不能祭祀呢?一方面是因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,女性的地位低下,老婆死了,再找一个就是,不要说找一个,只要你乐意,找三个两个的,三妻四妾,也没有问题;第二方面,丈夫不祭祀妻子的原因就是,“食尊者之馀则祭,盛之。”[《礼记正义》]“尊者”就是长辈。“食尊者之余”就是靠长辈养活长大的人,就要祭祀养活你的人。儿女是靠父母亲养活长大的,所以有一天养活你的人死了,而你就必须祭祀他,这叫延续香火,而妻子和丈夫在结婚前没有谁养活谁的关系,所以丈夫不用祭祀妻子,妻子也可以不祭祀丈夫。
当然这句话还有多方面的解释。但是封建社会,男尊女卑,妇女地位地下,还是《礼记》规定,丈夫不祭祀妻子的主要原因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这一条规矩,已经渐渐废除了。是不是为亡妻(亡夫)祭祀,该有自己决定。另一方面说,祭祀只是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,对亡妻(亡夫)的怀念,是一种感情,寄托感情的方式有多种多样,祭祀只是祭奠的方式之一。(锦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