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读《礼记·曲礼上》
祭祀仪式
(原文)
《礼》曰:“君子抱孙不抱子。”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,子不可以为父尸。为君尸者,大夫士见之,则下之。君知所以为尸者,则自下之,尸必式。乘必以几。
这一段说:君子抱孙子,不抱儿子。为什么?对于古人来说,孙子是可以作为爷爷的尸,来接受祭祀的。什么是“尸”?“尸”不是尸体,孙子成不了爷爷的尸体。孙子是独立的一个人。古人说的“尸,神像也。”[《说文》]这里说的尸,就是代替去世的爷爷接受祭祀的一个活人,这个活人有孙子来代替。《仪礼·士虞礼》注:“尸,主也。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,象心无所系,立尸而主意焉。”“尸,所祭者之孙也。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。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。”[《仪礼·特牲礼》注]祭祀的时候,你看不到那个被祭祀的人,就把他的孙子找来,坐在那里,代替爷爷接受祭祀。祭祀祖先,一是祖先的“宗子”来代替。什么是“宗子”,就是嫡长子,嫡长子举行祭祀仪式,有嫡长孙来做“尸”。爷爷的尸,有她的亲孙子来担任;奶奶的尸则不能有她的亲孙女来担任,《礼仪》规定奶奶的尸,必须使用异姓,也就是要用她的娘家人。你是他的孙子,但你不是他的嫡长孙,你也不能代替爷爷接受祭祀。“祢”就是对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。是说在祭祀已故父亲时,充当“尸”的人由父亲这一方的人来担任。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在祭祀礼仪中严格遵守宗法制度。
如果是君王的尸,大夫、士见了之后要下拜。如果国君知道某人充当已故国君之尸,就要亲自下车行礼。而为尸者一定要凭轼答谢,尸登车时,要用几来垫足。“轼”就是车厢前面的横木,用来做扶手。
中国人重视孝道,已故的人,他的生日要祭祀,他的忌日要祭祀,重大节日比如过年、过节都要举行祭祀仪式,清明、冬至还要去扫墓,这些都是孝道的一部分。这些活动不是封建迷信,这是在追思先人,怀念先人,不忘根本,不忘历史,是延续传统,继往开来的一种形式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尸”这样的祭祀形式,就没有他存在的必要了。最深贴的怀念,是记在心上的怀念,而不是什么样形式的怀念。(锦云)冲踹出c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