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勺子还是用筷子?
2025-04-25 08:42:4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读读《礼记·曲礼上》

饭桌上的事儿

(原文) 

御同于长者,虽贰不辞,偶坐不辞。

羹之有菜者用梜,其无菜者不用梜。

这里有两段话,说了两件饭桌上的事儿。

第一段话:“御同于长者,虽贰不辞,偶坐不辞。”这个“御”字就是“伺候”,“侍奉”的意思。所谓“御同于长者”中的“同”字就是:“馔具与之同也。”[《礼记正义》]“馔”就是“肴馔”就是与长者吃同样的饭。简单地说:“御同于长者”这句话,就是作为长者的陪护人员。接下来,这个“贰”字,就是多的意思。你陪长者(老人)吃饭,人家把菜肴一样一样地端上桌, 你不要嫌多,因为这些饭菜本来就不是为你准备的,是为老人准备的,你是一个陪同者,自己要把身份弄清楚,有话也轮不到你说。饭菜好坏,多少,你不要吱声。所谓“偶坐不辞。”就是老人家叫你坐下吃饭,你不要过分地推辞,客气一下就行了,如果你百般地推辞不坐,那就是你在嫌弃老人了。

有的人张嘴就说,这就是那句话:“你的话太多了!”作为下属,出席宴会,宴请宾客,你作陪,就不要多说话,更不要说不符合身份的话。下属、陪同人员,千万不要犯这样的毛病。喧宾夺主,是第一大错;口无遮拦是第二大错;搅乱氛围是第三大错。陪同者,要注意自己的身份,要注意说话的场合,要注意自己的言行。中国人规矩多,礼仪多,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。

中国人与人为善,热情好客,遇到酒席宴,既是不认识的人,人家也会主动邀请你坐下就餐。你坐不坐?是不是就餐?要看场合,看气氛,看环境。如果是喜庆的环境,比如寿宴、喜宴,人家邀请你就餐,你不要拒绝人家。不好白吃人家的,你随一份礼就是了。如果你本来就是来陪老人就餐的,那就更没有什么推辞的了。菜肴多少?菜肴好坏?你都不要多说话,你的任务就是来陪护老人的,陪护好老人,才是你的责任。

第二段话:“羹之有菜者用梜,其无菜者不用梜。”

“羹”,用蒸煮的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,叫做羹。比如:肉羹、鸡蛋羹、糊羹等等。还有一种解释:煮熟后,带汁的蔬菜也叫羹。比如“藜藿之羹”。[《韩非子·五蠹》]所以文中说:吃饭的时候,如果羹中带有菜叶,就要用“梜”。“梜”(jiā)就是“筷子”。羹中有菜叶,你可以用筷子夹起来吃。“其无菜者不用梜。”如果是食用没有菜叶的羹,就不用筷子夹,用勺子吃最方便。

“筷子”也叫“著”。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用“筷子”吃饭?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:“纣为象箸,而箕子唏。”商纣王就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吃饭,引起了纣王伯父箕子的唏嘘,为什么?太奢华了。一个帝王专注于奢华,还能治理好国家吗?这件事情说明:商代一般人都是用木制、竹制的筷子,而此时的殷纣王就已经用上象牙筷子了,其奢侈程度可见一斑。

中国人吃饭最早使用刀和勺子。甲骨文中有刀字,也有勺字。后来便有了简洁,适用的筷子。筷子就是两根细长的用来夹菜的棍子,其种类很多,有竹筷子、木筷子、银筷子、象牙筷子、铁质筷子、现在还有塑料筷子,合金筷子等等,筷子的装饰也很多,镶金包银,刻花,题字,长短粗细轻重各有不同,种类很多。据研究用筷子吃饭具有以下几种好处:第一锻炼肌肉和关节;吃饭用筷子时手部、腕部以及全身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相互配合,进行协调运动;第二,用筷子能够促进大脑发育,协调手眼的配合能力;第三,筷子操作简单、易于携带,容易洗消清洁。(锦云)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